以高水平科研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上台阶
——在长江大学2019年科研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冯征
(2019年5月31日)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9年科研工作暨表彰大会。刚才,业宏书记和各位校领导为2018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了奖,地球科学学院何幼斌同志代表先进集体,农学院张运波、文学院余劲东两位博士代表先进个人做了很好的经验交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诚挚的祝贺!对大家在科研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上,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何文祥同志作了《长江大学2018年科研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要点》的报告,报告对我校2018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盘点,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布置。应该说是家底清,目标明,措施实,前景可期。
为完成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艰巨繁重的科研任务,以高水平科研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上新台阶,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与科研相关的六大关系。
第一,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思想的转变,高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随之发生转变,科研反哺教学,在科研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要完成好一流人才培养的任务,教学科研是统一的,“科研是源,教学是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一桶水”,没有科研的教学是难以生动和深入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的科研,教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将会有效的激发教师的科研工作,高校科研为教学开辟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我们在大力提倡高水平的研究同时,要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科研引导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克服冲突,在学校管理及教师日常工作处理好这种关系。
第二,坚持管理为科研服务,处理好管理与科研的关系。
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管理,科研活动也不例外。有效管理为科研开展提供人、财、物等要素支撑;有效管理为科研提供规范指引;有效管理为科研提供服务支持;有效管理可以激发科研活力。无论是学校职能部门还是学院党委 、行政,都必须树立为科研服务、为“双一流”服务的思想,坚决摒弃那种认为科研和核心竞争力只是学校书记和校长的事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做到管理服务科研,管理激励科研,形成管理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管理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往往通过政策体现出来。政策就是指挥棒。最近,教育部党组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我理解,《通知》的核心要义是最大限度地解放科研生产力。《通知》明确规定“除国家和项目主管部门有明确具体规定外,各高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可作为预算编制、经费管理、审计检查、财务验收、评估评审、巡视督查以及纪律检查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清理、修订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2016年学校制定的《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发挥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为了快速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要考虑通过修订奖励办法对重大标志性成果加大奖励的力度。人事部门也要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总的想法是,教师的职称晋升、年度聘期考核,都要加大科研考核的要求。
第三,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处理好科研数量与科研质量的关系。
数量和质量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偏向哪一边都要出问题。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质量占主导方面,但在特定条件下,数量也可能成为主要方面,这就要具体分析,把握好质、量变化的“度”。反映学校科研质与量的指标近三年(2016,2017,2018)大体情况如下:从数量上来看,获批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63项,平均每年54项;SCI检索论文988篇,平均每年329 篇; CSSCI论文132篇,平均每年44 篇;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1项,平均每年17项;授权发明专利数308项,平均每年103项。从何院长刚才的汇报来看,有些指标(如论文)年均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但是总体来讲,跟同类兄弟院校比,我们的量还是偏小,与我们这么大体量学校的发展要求相比,也是不相称的。从质量上来看,国家科学基金没有学校牵头的重点项目,更无杰青、优青;发表在SCI的1区论文数仅28篇,年均不到10篇;没有获批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奖,也没有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省部级一等奖;转化的发明专利屈指可数;国家级科研平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有鉴于此,我校科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要有大的提升,既要有量的增长,又要有质的提升。学校今年给科发院下达的科研指标达到了十四项,可能科发院和学院都觉得“压力山大”,但是我们不能退缩,也没有退路。
第四,坚持顶天立地,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是应用研究的基础,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延伸,是学校服务社会的资本,全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点,选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用研究,都必须受到重视,都必须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都应当坚持以一流的成果为目标,以一流的水平为体现,充分展示长江精神,展示长江大学人的优良素质。
第五,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处理好“双一流”建设学科科研与其他学科科研的关系。
这就是处理重点和全面的关系。科研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既要总揽全局,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在一般中突出重点,在重点中关照一般,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双一流”的建设特别强调一流学科的建设,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四面出击”,应该立足于集中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出特色,放大品牌。我觉得这就是要立足于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在财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作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三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这是必须的,也是得到全校上上下下认可的,我们这些学科的领导和老师们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要以夙夜在公,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书写长江大学的新辉煌!让一流学科的大发展带动其他学科的大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流学科也好,重点学科也好,都是在长期的建设中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其他学科要立足现有基础,瞄准更高目标,主动发展作为,学校也会创造必要条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共同为学校学科科研赶超发展添砖加瓦贡献才智。
第六,坚持融合协调发展,处理好理工科科研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关系。
处理好理工科科研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发展自然科学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党中央历来认为两者同样重要。经验表明,行业特色型合并高校办综合性大学加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有利于保持和发展特色型大学的办学优势,有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国际上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国内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众所周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属性不同,自然科学重点解决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解决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绝非只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体系。对于长江大学而言,无论是人文社科学院的数量,还是教师学生的人数规模,都大体占到全校的三分之一,繁荣发展人文社科既是我校优化学术生态、实施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需要。地科学院的交流材料中提到他们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联合攻关,与艺术学院向文教授合作,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长江流域田歌形态及地理分布的数字化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要抓紧出台《长江大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从地位作用、发展目标、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及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
老师们,同志们,党中央强调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力军作用。我们也希望通过今天的科研工作暨表彰大会进一步振奋精神,希望全校一线科研工作者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以“出人才、出成果、为国效力”为目标,不断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