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
根据中国农学会“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要求,我校参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申报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现予以公示。对于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将信息反馈至科发院成果科(行政楼324室),逾期不再受理。
公示日期:2019年3月19日—3月24日
联系电话: 8060873 胡莉莉 8060556 颜建州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2019年3月19 日
附:
一、项目名称
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及应用。
二、主要完成单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长江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三、主要完成人
陈应志,吴文革,熊勤学,田小海,王爱珺,陈 刚,蒋小忠,陈忠平,周永进,卢碧林,廖华俊,刘 鹏,涂 勇,李春广,习 敏,陈春生,陈传安,胡友发,宣守丽,周友根
四、推荐奖项
科技奖一等奖
五、推荐单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六、推荐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中华农业科技奖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该成果依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受涝渍灾害影响大,灾害预警系统发展滞后,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不完备等问题,采取多省区联合攻关,通过搜集规范了1970-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县域涝渍灾害的主要作物、主要影响因子、卫星数据等信息,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为涝渍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可共享应用的数据支撑平台,成为目前国内外涝渍灾害信息最为完备、查询最方便的信息平台。通过耦合气象、土壤、地势和土地利用等涝渍灾害影响因子,创建了主要作物涝渍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显著提高了涝渍灾害实时、可视化预警的精准度。研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区划,在长江中下游5省建立了涝渍灾害预警和防控示范区,形成了完备、成套的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同时,通过建立高标准示范区,集中展示技术成果,利用省、市、县、乡镇多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颁布了《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NY/T 2735-2015)行业标准和多项地方标准,形成了系列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评估等软件著作权。本项目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大面积实施,实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作区灾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的精准性、快速性、实效性,提升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抗逆减灾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荐该项目为2018-2019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七、项目简介
1、研究背景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9%,其中水稻、小麦、油菜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1.5%、20%和65%,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涝渍灾害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据统计,近1990-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苏5省)普通涝渍灾害一般5年2-3遇,而严重涝渍灾害10年约有2遇。其中2010年~2014年粮食作物年均因洪涝受灾0.48亿亩,成灾面积0.22亿亩,绝收0.04亿亩;因灾年均损失粮食逾24亿公斤,约占全国因灾损失的26.7%。涝渍灾害已经成为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作物产量年际间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强化涝渍灾害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涝渍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互联网”+涝渍灾害技术应用,对提高涝渍灾害预警精准度、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抗逆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技术方案和内容
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全国农技中心联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农科教部门,针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频发、防控技术滞后等问题,开展了①“涝渍灾害数据库与信息平台的建设”、②“里下河(江苏)小麦-中稻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③“鄱阳湖平原(江西)早稻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④“巢湖平原(安徽)油菜-中稻涝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⑤“江汉平原(湖北)早、中稻涝渍灾害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⑥“洞庭湖平原(湖南)棉花-油菜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的攻关研究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建设完成长江中下游(5省)涝渍灾害示范区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平台,构建了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创建了基于不同农作制度条件下的区域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同时,通过建立高标准示范区,集中展示技术成果,利用省、市、县、乡镇多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3、主要科技创新点
①搜集规范了1970-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 县域涝渍灾害的主要作物、主要影响因子、卫星数据等信息,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为涝渍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可共享应用的数据支撑平台。
数据库平台由涝渍灾害信息和涝渍灾害影响因子数据信息两部分构成。数据信息涵盖长江中下游地区1970-2012分县域受涝渍统计数据、所有主要作物、所有影响因子、卫星数据和示范县示范信息。首次运用WEBGIS技术结合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所有相关信息的空间显示、查询、分析与输出。是目前国内外涝渍灾害信息最为完备、查询最方便的信息平台。
②耦合气象、土壤、地势和土地利用等涝渍灾害影响因子,创建了主要作物涝渍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显著提高了涝渍灾害实时、可视化预警的精准度。
建立了一套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实时预警系统。首创农作物渍害降水预警指标简化模型,该模型由降水指标和空间信息构成,在短期天气预报数据的支持下,做到了涝渍灾害的实时、可视化、高精准和准确率的灾害预警。相比之前国内采用暴雨4级预警进行涝渍害预警的方法,无论从空间精度,还是时间准确度来讲都有一个质的飞跃,首次实现一系列高空间分辨率(1km)和高时间分辨率(以天为周期)的渍害监测预警,运用渍害预警指标对1970-2018年每年3-4月渍害预警,始期预报的准确率在60.5%-70.4%之间,代表受渍区域的预报准确度的KAPPA系数均值在0.87-0.93之间。
③研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区划,在长江中下游5省建立了涝渍灾害预警和防控示范区,形成了完备、成套的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
首次基于模型模拟技术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在综合考虑涝渍灾害所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完成了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涝渍灾害区划。区划最小空间分辨率为1KM2,较以前基于降水为单一特征涝渍灾害的区划,其空间精度有明显提高。基于长江中下游作物涝渍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里下河(江苏)小麦-中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鄱阳湖平原(江西)早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巢湖平原(安徽)油菜-中稻涝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江汉平原(湖北)早、中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洞庭湖平原(湖南)棉花-油菜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优化集成了6套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模式,沿江(湖)圩区中稻机械化抗逆减灾丰产高效技术模式,早中稻-再生稻机械化抗逆减灾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稻/油轮作抗逆减灾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环湖平原棉花、油菜降渍防涝栽培技术模式,双季稻耐涝降渍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现了涝渍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大范围的综合应用。
4、授权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情况
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论文5篇。
5、达到的总体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长江中下游作物涝渍灾害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成果实现了涝渍灾害精准、可视化查询分析与预警,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互联网”+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和技术模式为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能力建立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技术成果的应用创新了涝渍灾害综合预警防控指标和信息检索分析平台,填补了国内农业灾害防控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空白;其中基于WEB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预警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软件,为“互联网”+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融合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6、技术成熟度和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长江中下游作物涝渍灾害信息系统及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已成功应用于长江中下游5省,在区域涝渍灾害防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2018年,该技术成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应用面积4178.7万亩,其中双季早稻429.2万亩,中稻1998.4万亩,小麦1009.4万亩,油菜741.7万亩,挽回农作物因灾损失27.95万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0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八、客观评价
1.成果评价
该技术成果通过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以盖钧镒院士为组长、张洪程院士为副组长的专家组形成评价意见如下:
该成果针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频发、防控技术滞后等问题,研究构建了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平台,建立了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体系,研制了长江中下游涝渍灾害区划,分区集成了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应用效果显著。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1)搜集规范了1970-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县域涝渍灾害的主要作物、主要影响因子、卫星数据等信息,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为涝渍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平台。
(2)耦合气象、土壤、地势和土地利用等涝渍灾害影响因子,创建了主要作物涝渍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显著提高了涝渍灾害实时、可视化预警的精准度。
(3)研制了涝渍灾害区划,在长江中下游5省建立了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示范区,形成了成套的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
该成果制定了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30余篇。成果已在长江中下游5省得到大面积应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2.科技查新报告
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查新证实:国内外所检文献范围内,本项目成果所查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具有新颖性。
3.成果获奖情况
“油菜耐渍性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应用”,201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应用情况
“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及应用”已成功应用于长江中下游5省,在区域涝渍灾害防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2018年,该技术成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应用面积4178.7万亩,其中双季早稻429.2万亩,中稻1998.4万亩,小麦1009.4万亩,油菜741.7万亩,挽回农作物因灾损失27.95万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02亿元,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抗逆减灾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十、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 有效状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
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 |
中国 |
NY/T 2735-2015 |
2015/05/21 |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长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陈应志、王爱珺、周永根、王龙俊、汤金仪、朱建强、吴文革、周新国、邓建平、蒋小忠、沙安勤、李春广、黄大山、孔令娟、刘鹏、涂勇、胡莲生、陈春生、万羽、孔令聪 |
有效 |
地方标准 |
沿江(湖)圩区水稻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 |
中国 |
DB 34/T 2257—2014 |
2014/12/17 |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巢湖市农技推广中心 |
吴文革、周永进、陈刚、孔令娟、许有尊、王斌、陈再高、胡鹏、冯骏、周兵、吴文彬、余友玲、孙雪原、胡琪峰。 |
有效 |
地方标准 |
沿江(湖)圩区油菜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规程 |
中国 |
DB 34/T 2258—2014 |
2015/12/17 |
|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巢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安庆市种植业管理局。 |
邢君、吕和平、陈再高、胡鹏、荚恒斌、李群慧、孔令娟、刘磊、徐胜。 |
有效 |
地方标准 |
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
中国 |
DB34_T 2861-2017 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
2017/04/30 |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安庆市种植业管 理局、合肥侬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
吴文革、陈刚、习敏、徐秀娟、许有尊、蔡海涛、陈再高、胡锋、吴然然、周永进、 孙雪原、盛元敏、程杰、叶为发、胡润、吴晨阳 |
有效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数据管理平台 |
中国 |
2015SR177702 |
2015/07/10 |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
有效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江淮平原小麦渍害损失评估系统 |
中国 |
2015SR131715 |
2015/07/13 |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
有效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墒沟麦田土壤水分运动模型软件 |
中国 |
2016SR362235 |
2016/06/30 |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
有效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绞龙式旋耕播种机 |
中国 |
ZL 2015 2 0031160.2 |
2015/01/18 |
|
长江大学 |
彭三河、卢碧林、眭满仓、张运波 |
有效 |
十一、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
排名 |
行政 职务 |
技术 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贡献 |
陈应志 |
1 |
|
研究员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顶层设计本成果实施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推广路径,创造性地将“互联网”+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融合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实时、准确地预警、防控涝渍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减轻灾害损失、确保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
吴文革 |
2 |
|
研究员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主要负责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在安徽省的实施,为涝渍灾害预警防控体系的建立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
熊勤学 |
3 |
|
教授 |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 |
负责渍害监测预警机理研究,首次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渍害监测预警模型;负责长江中下游涝渍灾害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负责长江中下游涝渍灾害预警系统软件设计,为成果的集成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
田小海 |
4 |
|
教授 |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 |
指导、组织本项目实施,推进项目成果推广应用 |
王爱珺 |
5 |
|
高级工程师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参与项目技术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项目成果评价材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以及项目验收的材料收集、整理、汇总,对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重要贡献。 |
陈 刚 |
6 |
|
助理研究员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参与建立安徽省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开展巢湖平原(安徽)油菜-中稻涝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2篇。 |
蒋小忠 |
7 |
|
高级农艺师 |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2012-2016年,负责“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子课题里下河“小麦-中稻”涝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的试验设计、工作总结、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完成《县域涝渍灾害监测预警与应对紧急响应》和《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的编制,实现了稻麦大面积范围内减灾保产的目标。 |
陈忠平 |
8 |
|
高级农艺师 |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负责涝渍灾害防控项目在江西省的实施,参与涝渍灾害防控预警系统研发和防控技术研究,负责“鄱阳湖平原(江西)早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研发及推广应用。 |
周永进 |
9 |
|
助理研究员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主要参与涝渍灾害项目在安徽省的实施,并负责安徽项目区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发表论文4篇。 |
卢碧林 |
10 |
|
教授 |
长江大学 |
长江大学 |
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计划(农业)专项项目,开展了水稻、油菜等作物品种的涝渍耐性恢复等技术研究;完成水稻抗涝耐渍恢复技术研究,完成了相关大田试验;参与了耐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在长江中游示范工作和技术推广。本人在该项目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附件中应用证明和论文目录可以作为证明材料。 |
廖华俊 |
11 |
|
研究员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开展“涝渍灾害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安徽基础数据采集;“巢湖平原(安徽)经济作物-中稻涝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中稻涝渍防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
刘 鹏 |
12 |
|
农艺师 |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按照该课题的的湖南地区方案,负责收集上报相关地区历年降雨量、水文、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等基础数据,以及不同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的试验。工作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主要组织开展不同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及推广,以及预警系统的应用等工作。 |
涂 勇 |
13 |
|
高级农艺师 |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负责本地区涝渍灾害情况调查分析,精心设计和实施技术方案,研制早、中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和稻/油、稻/麦轮作抗逆减灾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建立了江汉平原(湖北)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示范区,完善灾害数据采集系统,设立主要农作物的苗情、病情、墒情、灾情等“四情” 农业灾害监测和预警监控系统,利用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基层网络,农业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
李春广 |
14 |
|
研究员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参与项目技术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项目成果评价材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以及项目验收的材料收集、整理、汇总,对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积极贡献。 |
习 敏 |
15 |
|
助理研究员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
参与建立安徽省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开展巢湖平原(安徽)油菜-中稻涝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
陈春生 |
16 |
|
高级农艺师 |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负责该项目在兴化市实施。建立“稻-麦”涝渍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技术示范点;建立“一季中稻”和“小麦” 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区,总结集成示范相关技术促进了技术的推广普及;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的制定。 |
陈传安 |
17 |
|
高级农艺师 |
湖北省天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湖北省天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负责对天门市大田农作物涝渍灾害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农业科技抗灾补救方案,研制了早稻、中稻、棉花、油菜、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推广了稻/油、稻/麦等轮作抗逆减灾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建立了我市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示范区,完善了灾害数据采集系统,设立了主要农作物农业灾害监测和预警监控系统,建立健全了农业防灾减灾基层网络和农业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 |
胡友发 |
18 |
|
高级农艺师 |
江西省南昌县粮油生产管理站 |
江西省南昌县粮油生产管理站 |
在南昌县建立早稻涝渍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开展品种耐涝筛选、预防技术和成灾补救技术等涝渍害防控关键技术系列试验,丰富和完善了涝渍害防控关键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涝渍害防控关键技术,提高了示范区农民应对水稻涝害的技术水平,减少了水稻涝害产量损失,经济效益明显。 |
宣守丽 |
19 |
|
副研究员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利用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标(如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等)及降水等历史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建立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降水、降水日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涝渍灾害对水稻、小麦等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提取了涝渍灾害预警指标。 |
周友根 |
20 |
|
研究员 |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主要负责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防控系统的在江苏省的研发和集成,为成果的推广应用作出重要贡献。 |
十二、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该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支持下,联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农科教部门,针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发生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将“互联网”+涝渍灾害防控技术融合应用于生产实践,构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平台、建立了一套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实时预警系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地区进行了区划、在长江中下游5省建立了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示范区,形成了完备、成套的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为实时、准确地预警、防控涝渍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减轻灾害损失、确保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2. 长江大学
作为该成果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负责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为涝渍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防控提供可共享应用的数据支撑平台,创建了主要作物涝渍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研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区划,为在长江中下游5省建立了涝渍灾害预警和防控示范区,形成完备、成套的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参与完成了江汉平原(湖北)早、中稻涝渍灾害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
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作为该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负责油菜-水稻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研究,协助完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信息数据库安徽区域的数据收集、主要作物涝渍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区划提供数据资源支撑,同时,负责“巢湖平原(安徽)油菜-中稻涝渍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集成了具有安徽省特色的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体系和减灾避灾技术规程。
4.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作为该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负责组织湖北省涝渍灾害情况调查分析,精心设计和实施技术方案,研制早、中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和稻/油、稻/麦轮作抗逆减灾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建立了江汉平原(湖北)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示范区,完善灾害数据采集系统,设立主要农作物的苗情、病情、墒情、灾情等“四情” 农业灾害监测和预警监控系统,利用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基层网络,农业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5.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作为该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支持下,针对江西省早稻涝渍灾害发生特点,基于长江中下游作物涝渍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鄱阳湖平原(江西)早稻涝渍灾害防控综合技术体系,为实时、准确地预警、防控早稻涝渍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农业抗逆减灾、确保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6.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作为“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主要负责本省小麦播后开沟、补施恢复肥、喷施生长调节剂,水稻抢排积水、追施恢复肥、水浆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并开展相关技术宣传与培训。完成《县域涝渍灾害监测预警与应对紧急响应》和《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的编制,实现了稻麦大面积范围内减灾保产的目标。
7.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作为“长江中下游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主要负责本省小麦播后开沟、补施恢复肥、喷施生长调节剂,水稻抢排积水、追施恢复肥、水浆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并开展相关技术宣传与培训。完成《县域涝渍灾害监测预警与应对紧急响应》和《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的编制,实现了稻麦大面积范围内减灾保产的目标。
8.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作为该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负责 针对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发生情况,开展涝渍灾害预警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建立了洞庭湖平原(湖南)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完善灾害数据采集系统,设立主要农作物的农业灾害监测和预警监控系统,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农业防灾减灾网络系统,显著提高了示范区农作物抗逆减灾能力,成效显著。